水彩资源库

关于水彩教程、绘画心得和约稿事项等一切能帮助你成长为一个优秀画师的资源库。

设计的快与慢

Sakuya:

最近半年到一年来我一直在思考关于“匠心”的问题。我时常认为所谓的匠人与我们艺术创作者的立场是极为相似又有微妙差别的。我个人碰到的一些境遇有时也令我陷入左右为难的境地——似乎“匠心”在现在变得越来越稀少了,人们通常需要放弃被社会认为是更为重要的东西以坚持他们的“匠心”。




上个冬天,我造访了一次学校的printmaking studio,想要了解不同的器械和它们分别的用途。几乎所有我有机会体验的器械都有两个共同的特征:你得到什么样的结果完全取决于你的操作(这也意味着,稍有闪失或稍有细节上的调整,都会反映到最后的成品中);这些器械都要求你耐心地、反复地尝试以及学习。


一开始的时候,我对于自己所作的成品效果感到难以预料,这就意味着我要不停地修正每个零件的位置、压力的大小以及旋转操作杆的速度等。但是这个过程也是令人兴奋的——这就像在探索一个全新的系统,我享受不断修正和每一次尝试。


可是,当体验结束之后,我很快就觉得疑惑——这传统的工艺如何才能被投入到现代生产和应用之中?很遗憾,就算是最便捷的printmaking方式也不能媲美现代印刷的速度,更不要说在mass production中的弊端了。


可是,还是有少部分人被这种传统工艺独特的美吸引。我们拿到的成品中,由于手工雕刻的木板和纸张接触的时候是被滚轴压缩的,这就导致纸张上的图案有轻微的凹凸效果。另外,墨水的分布不均也导致每一个成品都是独一无二的——这与大批量生产的宗旨恰好相违背。不仅如此,手工操作器械印刷的过程也要求艺术家和创作者们更花时间地投入到整个制作工序中。


诚然,不是所有人都能注意到这些细微的差别,也不是所有人都能欣赏这些细节,更不是所有人都有接触和使用这些器械的机会。种种原因都导致这个领域如今变得越来越冷门了:因为它的不便利,它慢慢被淘汰了。


可是,坚持并宣扬这些质朴事物的人是怎么想的?




另外有一次,我所在的课堂上正在讨论“如何做平面设计”。有人提出平面设计,作为一个极具可塑性的媒介,可以服务不同的对象。而其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就是商业。商业化的设计,比起传统艺术追求的个人实现和情感诉求等,更有“功利性”,也更会被套用到商业理论中去(比如marketing中的promotion)。说到这里,我们都同意做商业化的平面设计,“效率”是极为重要的。


极端一点来说,如果追求效率,任何东西都是有“最优途径”的。比如,一些情况下,使用软件编辑图片造成的特殊效果如果要以真实的模型、打光等实现,我们需要多花的时间可能不止一点半点。但是仍然有人会坚持这么做(比如设计师吉田ユニ)。我个人是十分尊敬这一类人的。




“快速”的设计和“慢速”的设计不分对错好坏,只有不同适应的场合。然而不得不承认,现在坚持“慢速”的设计变得越发困难、也越发珍贵了。






————————————————————————————


现在人们似乎倾向于把“fine art”和“design”区分开来。想到这两个分类,前者似乎更为自由、目的不受拘束;而后者更常与“服务其他目的”挂钩。在现代的环境下,似乎的确如此。这也是我推论在“fine art”中,“慢速”的存在更为广泛合理,而后者则以“快速”为主。回到“匠心”这个词,我想把设计中的匠心归类到设计中的“慢速”里一起讨论。


当我接到来自各地的平面设计工作的邀约,内容大部分都可以归类为“现在有如下需求,希望设计能为此服务”。书籍的封面设计为书籍内容和实体书的载体服务,海报的设计为海报所要宣传的内容服务,某企业的大数据可视化设计为观看报告的人看得更清楚、方便服务......这些例子中,设计本身承载的内容似乎变得很少且不重要了。当然了,谁会要求一张已经有明确方向的海报的设计有什么其他不相干的含义呢?对此,我觉得没有任何不妥,只是一种客观事实而已。


然而,这不应该左右设计师们对待作品的态度。


即便是商业化的设计,设计师们的发挥空间并不很大(毕竟甲方在合同上要求你画苹果,你不能画梨),把控的人依旧是我们。就算是快速的设计,我们在思考和创作的时候也应当最大程度以“慢”且诚恳的态度面对。因为作为设计师,我们不仅对自己的作品有责任,对外界环境,我们也应当承担起自己投放的视觉信息的责任。


我不常说一个设计是“好的”或是“坏的”,但是我同意一个地区整体的设计环境和审美标准是由设计师们的作品一点一点塑造起来的。即使满是快速信息的发达城市,其中的设计水准也不会因此降低。相反,优秀的设计师有将有水准的设计投递到快的背景中去的能力。


至此,不管我们面对的是“art”或是“design”似乎已经并不是很重要了。是的,因为我甚至认为,这个理论可以被应用到艺术创作意外的背景中。






————————————————————————————


上个礼拜,我去到了苏州的诚品书店度过了一天的时间。我觉得自己似乎很久没有感到“文化氛围”了——一个人们理所当然开始阅读、翻阅纸质书籍的地方。


电子化信息的流行已经不是最近的事情,它早在我以书籍设计为工作之前就发生了。最近我的父母和朋友也频繁和我讨论起近几年就业趋势数一数二的会是互联网——这个看看社会发展的趋势就能知道。


为了效率,有的人觉得抛弃原本的纸质媒介并没有什么。他们可能还会觉得书籍堆在家中,又多又乱,难以处理。这大约就像我一开始提到的printmaking的事情:当现代印刷术如此发达、快捷,谁还会用这些笨重的机械手动打印一张又一张?


可是我大概就跟那些坚持那些“古董技艺”的人差不多,认为纸质书籍的分量是无法被取代的。


电子化的信息来得快,去得也快。它们太令我感到恐惧了——可能是因为一删除,它们一下子就会灰飞烟灭;也可能是因为它们只要脱离开你我的屏幕,立刻就会像是不存在一样。


相对的,实体的书籍却有能够承载与之相应的知识和智慧的分量。它们同时承载着我模糊的回忆的脉络。


我的家中一直保有着一定量的藏书,至今也一直在不断发现新的好书,将它们纳入我的书架中。


作为一个收藏书籍、设计书籍的艺术创作者,这些触感和分量不仅是我暂时脱离快节奏生活的温床,也时刻警醒着我一个创作者切勿急躁的责任和态度。

评论

热度(187)